不过,等真正开始搅拌起来的时候,他才知道做大籺是真的不容易。
好在,有人换手跟自己从头做到尾,终究是有区别的。
父子俩换了一次手后,邓世荣见火候差不多了,便吩咐道:“阿珍,可以灭火了,阿萍妹,去把桌上的竹壳拿过来给我。”
邓允珍应了一声,便拿烧火棍把灶里的火拍灭。
而张秀萍也第一时间去桌子那边把那一叠竹壳都拿了过来。
现在这个年代,没有适合的器皿,那耶村这边都是用竹壳来装大籺的。
这竹壳选的是本地的牛鼓勒竹,这是本地长得最大的那种竹子,竹排以及用来量米的米升筒都是用它来做的。
一般来说,很多竹壳都会有一些细小的毛刺,但这种竹子的竹壳不仅长得大,还一点细刺都没有,所以每年到了竹壳掉下来的季节,村民们就会提前去把竹壳捡回来洗干净,然后用东西把它压平,再晾干,就可以用来装籺了。
竹壳拿来了,邓世荣便开始装籺。
一直装满了七八个竹壳,才把这一锅大籺给全部装完。
下图是冷却后切开的大籺:
而接下来铲锅底的锅巴,就是几个儿女最期待的事情了。
这大籺做好后留下的锅巴,真的是又香又甜又有嚼劲,是非常难得的美味。
唯一的缺点,就是吃起来有点费牙,小孩手掌大的一块就能让人啃上老半天。
锅巴有不少,人人都有份,邓世荣也难得的拿了一小块啃了起来。
味道,跟记忆中一模一样,确实是又香又甜,只要一下子不要吃太多,那它的嚼劲还是挺让人喜欢的。
在后世,尽管大籺同样是博白县客家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东西,但都是用机器来代替人工了,把籺粉直接往机器上面倒,出来的就是可以吃的大籺了,非常的简单方便,而且口感也比手工制作的强。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