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官门 > 聊聊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

聊聊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第1页/共1页)

广告位置上

呵呵,有书友对一个中专生,而且是建筑专业的中专生,可以去电视台或其他机关当干部表示不理解。所以,我们就在这里简单聊聊吧,权当普及。

中专生是一个简称,当时的全称却有两个: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级专科学校。前者是初中毕业后考入的学校,后者是高中毕业后考入的学校,这与我们现在有关中专生的理解有些不同。在七、八十年代,初中中专和高中中专一样是国家包分配的,毕业后都属于干部编制(关于干部编制后面再讲),区别是行政级别不同(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最低档的十至十五级行政级别的办事员里面的高低区别)。

至于那时为什么中专毕业生可以像大学生一样国家包分配,还属于干部编制,这完全是时代的产物。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全国上下人才断层相当严重,不光缺乏大学毕业的高级人才,具备专业技能的中等专业人才尤其缺乏。1978年到1979年间,当时3600万国家干部,中专、大专、大本学历的年轻人占3.6%,不超过5%,100个干部中只有不到5个是中专以上文凭,其他基本上只是接受过干部工农速成班、脱盲班等教育。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得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各行各业甚至是机关团体都在闹人才饥渴。所以,鼓励初中生、高中生放弃读大学的机会,报考中专学校的相应政策就纷纷出台。无论是解决户口问题、包分配问题还是毕业后的干部身份,都是为了让家长、学生明白,并不是只有上大学才能走上阳关道。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发现鼓励政策里面最诱人的一项——户口。这对于城市学生来讲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对于农村学生却是意义非凡,它意味着每个月可以和城里人一样拿到国家供应的粮油(城镇粮油定量供应是九十年代初才取消的),是很多农村家庭梦寐以求的东西。同时,八十年代的农村真的普遍还很穷(即便现在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也是穷困的),少读七年书(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为家庭省下一大笔钱,却可以换来吃“皇粮”的机会,使得许多优秀的农村学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毫不犹豫地将眼光投向了初中中专。

那么,为什么说是优秀的学子呢?因为令人生畏的分数线!当时所有初中中专的分数线都原高于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凡是考上中专的学生,无一不是自己原来学校的尖子生,这些人如果当初没有奔向中专,九十年代初考上大学的很多人就会落榜,这也算是造化弄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的扩招,这批人手里的文凭最终成了鸡肋,阻碍着他们的升职、评职称、加薪,他们只能再通过电大、自学考试这些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进修,这也是为什么九十年代毕业的电大生、自学考试大学毕业生的知识水平都相当过硬的根本原因。因为电大、自学考试都是以宽进严出为标准,要想考试获得通过,就必须在工作之余花大量的时间去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而从九十年代开始,我们的大学里就已经开始流行‘六十分万岁’,认真做学问的少,混文凭的多,实际水平比起这些人其实是有差距的。可是政策造就了这些中专生的尴尬身份,任谁也扭转不了,大部分单位里的职务晋升还是以第一学历为标准,使他们总是落于人后。

扯远了,回到咱们要聊的事情上来。既然说了中专生的干部身份,那么我们就要来聊聊干部编制是怎么一回事。按我们现在的理解,称某某为干部,基本都是老一辈农村人看到领导时的叫法,就像《官门》里面,石泉村人眼里的王鲲既然进城工作了就是个当官的,是一个理。而事实上,这与天朝过去的干部制度是分不开的。

从建国初期到七十年代末,国家对全国的人才资源实行计划配置,将全国各行各业中以脑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专职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统称为干部,由国家采取“统包统配”的方式,统一选拔、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各行各业需要人才,都由国家制定计划,统一下达指标,统一分配或派遣。在此基础下,采取单一层级化结构,按级别对干部进行管理。一般来说,中央国家机关司、局长,省(市)正副厅局长,地委正、副书记、专员以上干部和重要工矿企业的厂长(经理)的选拔、考核、任免、调动等管理工作,由中央及其有关工作部门负责;县级机关及其派出机构的领导干部和与此级别相当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由省级干部管理机关负责管理;县管理科(乡)级以下干部。改革开放以前,干部管理权限虽然经历过多次调整,但这种体制构架基本未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了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思路,确立了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但具体政策的施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从1988年进行试点和法规修改,到1993年10月1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前后经历了五年的时间。而《官门》正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也就是说,王鹏他们这些角色所处的是一个变革的时期,他们既享有了变革初期制度不成熟带来的一些甜果,也势必在后期经历一系列因变革而起的阵痛。从1993年10月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开始,企业、乡镇那些原来的干部都可以通过聘用这种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不再享有干部这一带有吃“皇粮”性质的身份。尤其是后期,甚至还有一些事业单位也转为企业,更是令一大批拥有良好优越感的“干部”难以释怀。

最后来说说小说里几个人物的工作分配问题。不错,包括王鹏在内,无论是冯天笑,还是腾云飞、江海涛、郝摄辉,都没有分配到专业的建筑单位。为什么呢?除了大家在小说里看到的,他们每一个人都用到了关系,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当初国家设置这些中等专业学校的目的并不是为企业一些输送工人(这从他们毕业后的干部身份就可以知道),而是为专业企业、机关单位输送专业管理人员。说白了,改革初期百废待举,任何单位除了要有领导,也要有办事人员。当然,有政策也就难免有空子,冯天笑就是个钻了空子的。她进电视台是以电视台拆建需要基建人员的名义进去的,但进去之后,她就开始了转型之路,这是后话,以后大家就会看到。当然,腾云飞等人也一样。

注:欢颜毕竟不是搞人事的,也不是搞教育的,仅仅是就我知道的一些当时的情况、政策与书友们闲侃一番。如果有什么不周全之处,就请各位多担待了。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