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走向深蓝(幻想小说) > 南海上的航行E~夜航广东沿海见闻

南海上的航行E~夜航广东沿海见闻(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在这片由灯笼鱼点亮的海域中,你可以看到它们的光芒随着游动的节奏闪烁。有时明亮;有时微弱,仿佛是在诉说着它们与海洋的古老故事。这些光芒在海水中折射、扩散,便形成了一道道光束,如同梦幻般的场景,让人一下子仿佛置身在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魔法世界。

夜行南海,月色下的灯笼鱼,是大自然赋予这片海域的神奇礼物,它们用身上的光芒,点亮了夜晚的海洋,也点亮了人们心中对大自然奥秘的衷心向往和对深邃神奇海洋的无限敬畏。

灯笼鱼又叫鮟鱇鱼,南海灯笼鱼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颜色特征和生活习性:1. 头尾灯鱼(又名灯笼鱼):这种鱼属于脂鲤目脂鲤科霓虹脂鲤属。它们的鱼体长度大约是4厘米,呈现纺锤形,侧扁。头部大,眼睛大,身体两侧的中部有深蓝色条纹。其显着特征是眼缘处和尾部各生有一块金色斑,能够在光线的折射下发出金属光亮,游动时一前一后,非常像汽车的头灯和尾灯一样闪闪发光。它的背鳍比较尖,位于背上面正中处,尾鳍深叉形。背鳍、胸鳍、腹鳍都透明,在光线折射下能够发出蓝色荧光。雌鱼体态比雄鱼宽。头尾灯鱼原产于亚马逊河、圭亚那,能够在21~30摄氏度的水温中生存,对水质要求不严,也不择食。它们生性善良、活泼强健、性情温和,喜欢结群游动。在家庭养殖中,它们在水族箱的中层活动、觅食,主要食物为小型活食。头尾灯鱼是卵生热带鱼,繁殖比较容易,寿命不超过2-4年。2.芒光灯笼鱼:这种鱼体被栉鳞,臀鳍上方有3个发光器,排列大略成一条直线,身体侧后部发光器位于脂鳍基的下方。它们一般体长不超过100毫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3.金焰灯笼鱼:身体被圆鳞,鳃盖上方有锯齿状的突起,体侧后部的发光器在脂鳍的前下方。这种鱼也是体长不超过100毫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4.七星底灯鱼:这是东海沿岸常见的一种小型鱼类,身体长度是20~40毫米。栖息在水深15~40米的海区里,摄食浮游硅藻和甲壳类。秋冬季为渔汛的旺期。灯笼鱼科鱼类通常是小型的发光鱼类,种类繁多,大约有200多种。它们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大洋中,是典型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主要栖息在200—750米的水层。不少种类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回游习性,夜间浮游于大洋上表层。这种生态特性在大洋一深海生态系统营养物质转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夜表性洄游的种类,也是大洋性上层经济鱼类和头足类的摄食对象。

在广东汕尾与东沙群岛南海的海区中,灯笼鱼的种类外观形态和生活习性是各有所不同的。首先,头尾灯鱼是汕尾地区一种常见的灯笼鱼,它属于脂鲤目脂鲤科霓虹脂鲤属鱼类。这种鱼身体长度大约是4厘米,呈现出纺锤形,侧扁。其头部较大,眼睛也大,身体两侧的中部有深蓝色条纹。它的显着特征是在眼缘处和尾部各有金色斑,能够在光线折射下发出金属光亮,游动时一前一后,犹如汽车的头灯和尾灯。背鳍比较尖,位于背上正中,尾鳍深叉形。头尾灯鱼原产于亚马逊河、圭亚那,对水质要求不严,性情温和,喜结群游动,以小型活食为主食,是卵生热带鱼,繁殖比较容易。另一方面,东沙群岛南海海区中的灯笼鱼,如黑体小鳍灯鱼,属于灯笼鱼科珍灯鱼属。这种鱼广泛分布在太平洋海域,包括东沙群岛周边水域中。它们的体态延长,侧扁,后部略细,头中等大,吻短前端尖,眼中等大。身体被大而薄圆鳞,容易脱落,侧线平直。背鳍位于身体的中部,具有软条10-12个,臀鳍基底略等于或长于背鳍基底,具有软条12-14个。这种灯笼鱼栖息在深海和近海沿岸,白天一般栖息深度可以达到450-2,754米,晚上就会向上游动到水深50-275米的附近处觅食,以小虾等甲壳类为食。总的来说,这些灯笼鱼种类都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它们都适应于各自的生活环境中。

那么,灯笼鱼为什么会发光呢?灯笼鱼(也称为灯鱼或发光鱼)之所以能够发光,是因为它们体内具有一种特殊的生物发光现象,这种现象主要由以下生物学机制产生:1.生物发光细菌:许多灯笼鱼的发光是由其体内的共生细菌引起的。这些细菌生活在灯笼鱼的特定发光器官(如发光囊)中,通过一种称为化学发光的生化反应产生光。这些细菌通常是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等。2.化学发光反应:发光过程涉及一种叫做“荧光素”的发光物质和一种叫做“荧光素酶”的酶。在灯笼鱼体内,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光和少量的热。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以下简化方程式:荧光素+氧气→发光产物+光3.发光器官:灯笼鱼通常具有专门的发光器官,这些器官中含有大量的发光细胞。这些细胞可以是灯笼鱼自身的细胞,也可以是共生细菌。发光器官的形态和位置因种类而异,有的位于鱼的腹部,有的位于鱼的尾部。灯笼鱼发光的几个可能原因包括:1通讯:发光可以帮助灯笼鱼在黑暗的深海环境中进行交流,例如吸引配偶、识别同类或标识自己的位置。2伪装:发光可以用来混淆天敌的视线,使灯笼鱼在海底背景中不易被识别。3诱饵:一些灯笼鱼可能会利用发光来吸引猎物,类似于钓鱼者使用发光的诱饵。4防御:发光可能作为一种警告信号,告诉潜在的天敌自己可能有毒或不好吃。这种生物发光现象是灯笼鱼适应深海环境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自然界中众多奇妙生物学现象之一。

针对灯笼鱼的独特的发光现,海洋生物学家不断地进行着科学研究和分析,灯笼鱼的发光器进化是怎样的呢?灯笼鱼的发光器官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变化。以下是对这一进化过程的概述:1.原始发光机制的起源:·发光器官的进化可能始于一些鱼类体内的细困共生天系。这些细菌可能最初存在于鱼类的肠道或其他部位,后来逐渐演变成专门的共生关系,为宿主提供发光能力。最简单的发光形式可能是由鱼类体内的某些细胞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光,这种能力可能是通过基因突变或其他形式的遗传变异而获得的。2.自然选择的作用:发光能力可能为灯笼鱼的祖先提供了生存优势,例如在深海环境中更有效地导找食物、吸引配偶或逃避天敌。那些具有更有效发光器官的个体可能更合勿王存和紧殖,从而将其遗传特征传递给后代。3.共生关系的形成:发光细菌与灯笼鱼的共生关系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紧密。细菌提供了发光能力,而鱼类提供了细菌生存的适宜环境。这种共生关系可能通过一系列的进化骤然形成,包括细菌的垂直传递(从父母到后代)和鱼类体内专门器官的形成以容纳这些细菌。4.器官结构的复杂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灯笼鱼的发光器官可能经历了结构上的复杂化,包括形成专门的囊袋、反射层和其他结构来增强和聚焦光线。这些结构的变化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共同驱动的。5.调控机制的进化:·灯笼鱼的发光器官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光源,它们还能够根据鱼类的需要调节发光强度和模式,这需要复杂的神经和生化调控机制。这种调控机制的进化可能涉及新的基因的产生、现有基因的修饰以及神经网络的发展。6.环境适应:发光器官的进化可能与灯笼鱼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在深海等光线缺乏的环境中,发光能力成为了重要的适应性特征。

总之,灯笼鱼的发光器官进化是一个长期的、多阶段的过程,涉及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共生关系和环境适应等多个方面。这个过程至今仍在进行中,不同的灯笼鱼物种可能在其发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上展现出多样性。

灯笼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为多种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来源。灯笼鱼科鱼类是深海中层带中种类和数量最大的一群,大约占到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全球资源量高达六亿吨以上,储存量非常高,显示出其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灯笼鱼主要是被用于制作成鱼浆或鱼油,在商业用途上,它们目前主要是被用作加工制做成饲料供养殖业使用。这表明灯笼鱼在商业上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目前可能还不明显或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夜沉沉,海茫茫,星月闪烁在幽深蓝色的海洋里,波光漾漾,飞鱼逐光。

四处灰茫的夜幕中,灯笼鱼一路高举着闪亮的小灯笼,在茫茫夜海中戏水觅食。

夜色苍茫映辉月,游鱼擎灯戏深蓝。

飞鱼逐光跃半空,宇星闪烁舞碧浪。

“鲲鹏”一号巨轮巍然向着西边的大陆海岸线航行着。

经过一夜漫长的航行,黎明前的海上突然间刮起了一阵阵大风,天上灰色的层云渐渐地增多了。“鲲鹏”一号加快了航速,一路破浪向西而行。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