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永久域名:
李牧这分明是扯淡了,但是又没有人能证明他是扯淡,所以还是有人信的,而且是很大一部分人信。不过,这种话可骗不了明眼人,比如李世民那边,他就不能这样交代。
打发了这群大夫,李牧便把这几日写好的一个奏折,以及另一套显微镜交给了李泰。
“已是春暖花开的时候了,你也该回长安去了。把这台显微镜带给陛下、”说着,他又掏出来一个小盒子,道:“这是我送给太上皇的礼物,切记不可忘了。想要说的话,都在这奏本里了。”
李泰点头应下,由衷佩服道:“恩师,您真是太厉害了,您什么时候研究的医术啊,竟已经有如此深的造诣了,看那些江南的名医,都个个佩服您呢。”
李牧笑了,道:“什么造诣不造诣的,谈不上。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观察,日积月累,连通起来罢了。你难道没听过,触类而旁通的道理么?这显微镜,说起来也没什么。我自发明琉璃之后,在烧制琉璃的时候,偶然发现,琉璃的薄厚竟能放大或缩小物体。上次回长安的时候,见到太上皇,听太上皇提及,他年迈视物不清,便一直在研究,如何通过琉璃的这点特性,发明个东西来帮助他。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没有停止过实验。最近偶有所得,这不,显微镜和这眼镜一起研究出来了,说白了是一回事儿。具体的原理,也在奏折上了,你若想知道,可向陛下讨来看。”
李牧说罢,拍拍李泰的肩膀,道:“这些日子,我已把提炼银矿的方法传授给你了。你回到长安后,应依据此法,在陛下的允许之下,妥善开发会宁的银矿。会宁的银矿,从挖掘到提炼,不可假他人之手,一切应以秘密进行。所有的银矿,都要运回长安后再做计较,且不能让世家门阀知道具体数额,这对朝廷大不利。”
李泰把李牧的谆谆嘱咐,都一一记载心里,师徒兄弟二人又叙话一阵,李泰才依依不舍地上了马车。
疫情本身也没有扩散起来,再加上几乎集合了所有江南名医的诊治,状况很快就控制了下来。李牧又发出布告,与蝗灾时期一样,高价收购钉螺,所有收上来的钉螺,统一集中焚灭销毁。减少了中间宿主,以后爆发血吸虫病的可能性便会大幅降低。
医院的事情搞定,李牧又跑到了工地上。
为了建造医院,明州港的工匠抽调走了,以至于明州港的工地停工。现在医院已经建设了一部分,可容纳病患了,工匠又调拨回去一些,但是毕竟还是耽误了工期。
为了不延误整体的工程进度,顾思之个人出资,给工人们加了钱,请他们加班赶工期。其实,这些工人,多半之前都是几个望族的佃户,若李牧不在这儿,别说是加工钱了,都未必能给工钱。但在李牧的监督下,现在没人每天上午工作三个时辰,下午工作三个时辰,合计六个时辰算作一天,其余的时间,若想驱使这些工人,都必须得给双倍的加班费才行。
顾思之拿的,便是这加班费。不由他不着急,早一天修建好港口,船队就早一天下南洋,顾家可是选了海上的,未来的一切,都寄托在这海洋上了,港口一日不建成,他们就一日看不到回头钱。这其实也没啥,原本是能预想到的,可谁成想,当初没选海上的琅琊王氏,现在水泥,钢铁两线开花,赚得不要太爽。有了对比,就有了伤害,所以现在顾思之是心急如焚啊。相比之下,这点加班费就太微不足道了。
入了夜,土堤上火把照天,仍有人在连夜忙碌。
那是公孙康在指挥着工匠们,在调试安装好的吊运装置。
明天开始,石料就要源源不断的送来了。因此,只能加班加点,以免影响明日的工程进度。
工匠们两千年前就知道利用杠杆和滑轮原理来吊运重物,井上的辘轳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初唐时的吊运装置,跟打水的辘轳在原理上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更能承重,更能省力而已。
有了这玩意儿,装在藤筐里的石料甚至不用卸船,直接在甲板上挂上铁钩。
力工们也不用下到河边,直接站在土堤上摇动绞盘,就能把两百来斤重的石料轻易提起。
然后合力将藤筐移到安装在土堤另一侧的吊机旁,将其吊下,直接落在指定的位置。
这些石料,都是临县凿山开采的。之所以需要这么多的石料,是因为李牧想把这明州港修成‘万年牢’。
所谓万年牢,不是牢狱的牢,而是牢固的牢。虽然谁都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真正能‘万年牢’的东西,但什么都用最好的,最好的料,最好的工艺,最好的工匠,不惜工本之下,修建出来的东西,肯定是能够更牢固的。
李牧见顾思之如此积极,特意发明了一种可以转头的吊机,这样能大大节省堤上作业的人工。
顾思之年过花甲,仍守在工地,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激励效果。有他杵在那里,工匠们怎么还好意思喊累?更何况,加班费确实是给的够多了,刚刚脱离温饱线的工人们,到底还是善良的人,钱给到位了,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好好干活,对不起领的工钱了。
由于这吊运起重机,存在安全的隐患,因此李牧一直守在这里,直到设备全部调试完毕,确保万无一失了,李牧才悄悄离开,他上了马车,路过顾思之的帐篷的时候,刚好顾思之帐篷里的灯也熄灭了,看来这老家伙也熬不住了。李牧呵呵一笑,拿过一个枕头,也倒头便睡了。独孤九趁着李牧和公孙康忙着的时候,已经找地方补了一觉了,因此特别的精神,他听到了车里细微的鼾声,知道李牧睡着了,便把车驾得更慢了一些,让他可以多睡一会儿。
……
天便蒙蒙亮。
笼罩在山间的浓浓雾气悄悄散去,安置村里也渐渐有了动静。
如今的安置村已经与当初大不一样了。
原先整个安置村都是新建的,除了管事的没有人。建筑虽然对突厥人来说,是顶好了。但其实还是有些简陋,工期实在是太短,没有时间精雕细刻,当然也没有排水排污设施。原本这边的村里,盖房子的时候,也从来没人考虑过排污水的问题。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