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怡和系相关企业陆续在香港上市,只用了不到十五年的时间。怡和在香港发展成拥有七、八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资产接近七百亿港元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步入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香港回归祖国的前景已经明确,对共和国政府持有敌意的怡和开始将旗下企业的资产抽离香港。
1984年,怡和将公司驻册地点由香港迁往百慕大,为将集团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点从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伦敦做准备。
可以说。若没有怡和系企业的撤离在香港腾出发展空间,后世那位华人第一富豪崛起的时间和代价将大大的增加。
无论经商还是打仗,凡是涉及到撤退一般都伴随着代价和损失,怡和撤资香港的步伐虽然坚定,但受限于资产规模过大和经济周期的规律性波动也损失惨重。
在梁远被丢进这个世界之前,八十年代初期那段全球性的经济低谷中,怡和分别向李超人和李兆基出售了旗下的两间上市公司——香港电灯和中华燃气以改善整个集团的现金流。
出售掉电力和天然气的业务之后,怡和在港岛的业务包括金门建筑、香港空运货站、怡中机场服务、香港货柜码头、惠康超级市场、7-11便利店、美心饮食集团、怡和太平洋保险、投资银行等,员工数量接近十万人。
眼下经过瘦身的怡和旗下还有香港置地、牛奶公司、文华东方酒店、怡和策略、怡和控股等多家上市公司,集团企业的市值超过500亿港元。依旧是香港顶尖的大财团。
500多亿港元换成美元超过65亿,不算怡和系在英国本土、美国、东南亚等地企业,单单怡和在港岛这块资产就不是此时的远嘉可以撼动的。
由于cmb宇航的注资是阶段性的,第一笔一点五亿美元的注册资金,梁远挪用了香格里拉电气的海外销售回款。使得梁远手头能动用的资金维持在六亿美元,除此之外远嘉自身再无任何筹集现金的潜力。
在祁连山看来,用六亿美元去收购至少65亿美元的资产,这已经不是蛇吞大象能形容的了,除了梁远没人能冒出这种近似于疯狂的念头。
“十年前,被誉为香港经商第一人的李嘉诚,领导市值十一亿港元的长江实业收购了市值六十亿港元的和记黄埔,被誉为香港开埠以来最经典的小鱼吃大鱼。”祁连山停顿了一下
“在和记黄埔主动配合无人反击的情况下,长江实业直到三年前才彻底完成整合,大少若想收购怡和,难度将数倍于长江实业收购和黄,除非大少能控股怡和,否则现在控制怡和的凯撒克家族必将拼死反扑。”
“一年之前,李嘉诚联合中信集团的贾效升,加上香港郑氏兄弟动用了七十亿港元打算趁着股灾联手收购香港置地,结果被凯撒克家族击退,最后双方签下了七年之约的停战协议,前车之鉴不远大少一定要三思啊。”祁连山无比的说道。
ps:网络坏掉了,网吧上传的,明儿修好补之。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