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可以开府称制,拥有自己的班底。
即使他这皇帝吩咐丞相办事,也要按照规定走流程。
可以这么说,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即使他也要让其三分。
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以及对皇权的巨大威胁,他不会任由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
他要打破这令人生厌的枷锁和束缚,他要将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他的心中,生命不是用来争权夺利的,而是用来开疆拓土成就一番伟业的。
为了能改变这种局面,他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
设置内外朝限制相权,施行推恩令限制封国权力,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等等。
这些措施虽然有效但还停留在制度层面上,在思想层面上他也找到了一条实现宏图霸业的良策,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此,董仲舒提出了两个主要思想,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
“随着汉初社会经济的逐步恢复,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大一统现实渴望与诉求日益强烈。”
“董仲舒在吸收融合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天人感应思想。”
“在这一理论中的天是董仲舒思想中的最高范畴,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人感应的核心内容与理论基点。”
“董仲舒的天统摄了自然之天、主宰之天和道德之天的三重涵义。”
“在自然之天的意义上,天是由天、地、人、阴阳五行等因素构成的。”
“在主宰之天的意义上,天不仅是世间万物的缔造者。”
“具有人格意志的天还作为至高神统治宇宙万事万物,对人类及人类社会进行赏罚奖惩。”
“在道德之天的意义上,天具有道德伦理属性。”
“人特指最高统治者,普通百姓是不能与天发生感应的,只有皇帝才有与天进行感应的特权。”
“董仲舒认为自然界的阴阳五行,与人类社会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天和人相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因此君主应该顺应天意,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在天人感应学说中,天显祥瑞和天降灾异是天人感应的两个基本表现。”
“在董仲舒看来,君主是上天之子,他奉承天的旨意,代表天统治管理人类社会。”
“天人感应实际上就是天与天子之间的感应,上天通过祥瑞和灾异的现象来显现自己的意志。”
“君主如果治理有方,政治修明,便会感动上天,天就会显祥瑞以示嘉奖。”
“而灾异与祥瑞相对,指的是事情发展过程中坏的兆头,包括天文现象,自然灾害等。”
“当统治者不遵循天道之时,上天首先降下灾害以示谴告。”
“如果仍不知省悟,上天则生成怪异来警惧。”
“再不知道改变,就会出现伤败的情形。”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确立了儒学在国家统治思想与意识形态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为汉代大一统提供了时代特性与现实意义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将其落实于社会治理的实践中。”
“此思想不仅为君主获得统治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为儒生集团防止君权过度歪曲保留了一个思想工具。”
“此外,天人感应思想还影响了汉代的政治法律制度,对后世文学创作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纲五常,简称纲常,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认为臣、子、妻应该服从于君、父、夫。”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和道德意识,是由天决定的,用以保障实行三纲。”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伦理准则,是宗法制封建等级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封建社会道德准则的三纲五常,对封建时代的传统社会和专制政治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衰败,三纲五常逐渐凝固和僵化。”
“从历史意义层面来看,三纲五常经过董仲舒的论证。”
“完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和确立,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进一步规范化。”
“三纲五常的纲纪规定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并据此构建了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模式,为其后约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提供了思想统治基础。”
“三纲五常的道德论对统一的多民族的文化的形成,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纲与五常二者相互结合,构建出中国封建道德体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其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涉及宗法制封建社会中的国家政治生活关系,家庭中的伦理生活关系,在客观上解决了政权、夫权、父权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