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戊戌变法最终的结局,各朝的统治者早已经预料到。
他们身为统治者,最是清楚推动变法的难度有多大,说是举步维艰也不为过。
毕竟一旦要变法改革,就势必会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引来众多反对派的阻扰。
他们身为各朝的统治者,想要改革变法都尚且困难重重。
而维新派一没有实权,二没有政治经验,三没有足够多的支持者。
“而当时的东亚局势是日本和英国结盟对抗俄国,康有为的外交主张一直是连英国和日本来抗衡俄国。”
“求助日本和英国,设法营救光绪和康有为未果,梁启超避入日本使馆。”
“这时维新派的目光锁定在了袁世凯,袁世凯曾经驻兵高丽,知道外国事情,和日本人打过交道。”
“在政治方面,建议废除妇女缠足,开资政院,立宪法,设议会。”
“分化光绪和慈禧,撬动太后是其步骤的最终一步。”
“从这个角度出发,光绪想要拉拢当时的改良派巩固自己的权力。”
“变法之后,西方各国经过了三百年才富强起来,日本维新三十年就强了,中国完全三年就可以自立。”
他不禁猜测,要是能考虑到顽固派的承受能力,稳切而不激进的话,改革或许会走向另一个结果。
“袁世凯已经有了答案,但袁世凯并没有明确答应,也没有拒绝。”
谭嗣同的英勇就义不仅让各朝的统治者为之震撼,就连晚清时期的老百姓也是大为震动。
“从这个意义上,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部分守旧官僚妥协的产物。”
结果现在直接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这完全就是自寻死路。
“这行为动了慈禧的根本利益,政变的导火索已经埋下。”
“光绪现在可以罢免礼部六堂官,明天就可以罢免工部七堂官,后天就是吏部八堂官。”
“现在慈禧反对辞退旧官僚,如果变法实行下去,朕位可能不保,希望康有为他们出谋划策。”
所以老师让他去策反袁世凯时,他就知道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9月21日,政变发动。”
“当时废八股令下,那些醉心科举苦读几十年的士子们立即出来反对。”
中华民族遭逢大难,他们知识分子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戊戌变法上面。
他倒也不是说支持变法,变法不变法的和他也没有关系,只要不侵犯他的利益就行。
“慈禧重重的撂下一句话,你要是再坚持,小心你的帝位可就不保了。”
“这些被罢免的官员本来就是后党心腹,随即跑到慈禧身边哭诉,请求严惩康有为,请太后训政。”
他和袁世凯打过交道,隐约可以感受到袁世凯并不是真心推崇变法改革的,而只是客套话而已。
“此时正值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以布衣身份来华,伊藤博文是推动明治维新的重要人物。”
“也因为光绪皇帝太过于年轻,没有权利,当然这些都是原因之一。”
“此时守旧官僚也看准形势开始行动了,守旧派的老狐狸们对改良派的围剿是一步一步进行,一点一点准备的。”
“发话如果有意阻扰,不顾大局,则必当予以严惩。”
“慈禧训政后,第一道明旨,捉拿康有为。”
“9月22日,谭嗣同到日本使馆,梁启超劝说一同逃走。”
“这天晚上,慈禧太后和康有为同时发动。”
“慈禧说的维新变法,我本来是答应的。”
随着维新变法的推进,他越来越感受到想要借助光绪这个无权无势的皇帝来推进这场巨大的改革,简直是在白日做梦。
“康有为拜见了伊藤博文,把光绪和慈禧的分歧说给伊藤博文。”
“住在颐和园的慈禧也表达说,没有违反祖宗制度,你可以自己定夺。”
至少戊戌变法激起了晚晴老百姓对清政府的不满,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运动进程。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又是效仿日本,对伊藤博文是极致推崇。”
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神情很复杂。
如此狂妄无知,除了引来保守派的憎恨,没有其他任何好处。
李世民:废除科举?这怕是要捅娄子了。
“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驭万国,以皇上之圣明,下决心变法,那富强轻而易举。”
“9月21日,梁启超和谭嗣同进行了最后一次尝试。”
“但是地方官员,除湖南巡抚认真办理外,其余都找各种借口并不执行,或者做做样子,或者持观望态度。”
他也明白康有为废除科举的用意,无非就是想要学习西方的教育知识。
袁世凯:我一个前途大好的有志青年,才不愿意和维新派搅合在一起。
现在让中华遭受巨大耻辱的日本敌人堂而皇之的来到京城,还要被光绪皇帝和康有为聘请为改革顾问,一跃成为大清国的座上宾,这让他们老百姓如何能接受。
“现在伊藤博文来京,将要专政权柄。”
虽然学习敌人的优秀知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身实力没什么问题,但康有为恰恰忽略了政治方面的觉悟。
“第二天,9月16日,光绪又向康有为发了两份诏书。”
“一个明诏,让他速去上海督办官报,显然这是给慈禧看的。”
各朝的统治者很能理解光绪的想法,国是统治者的国,而不是老百姓的国。
袁世凯给他的感觉,就是一个趋炎附势之人,并不是一个为了理想愿意为之奋斗的爱国人士。
现在光绪冲动之下,一言不合就要替换重要位置的官员。
“就在慈禧决定回宫的当天,康有为的政变也开始了。”
“这段话虽然是谣传,但在当时广为流传。”
“而即使是这种妥协,也遭遇了守旧派官员的激烈抵抗。”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