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框架下的朝廷最高学府,就是的国子监。
到国子监读书与参加科举考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就是,都需要考试。不同之处在于,国子监只是一所学校,只有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才能通过廷试或者吏部试等渠道直接做官。对大部分国子监的学生来说,要想考取功名,还是要参加科举。
进入国子监大致分为贡生和监生两种途径。
贡生,是指从各州秀才中挑选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读书人,这是国子监最常见的招生方式之一。
贡生又分多种,比如拔贡贡生,由地方选举出来后,送至京城由朝廷中央进行统一测试,其出类拔萃者入国子监读书。
拔贡生是诸多生源中成绩最为优异者,也是国子监贡生中最受重视的学生,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如果选上来的贡生出现学问荒陋、人品不端等情况,要对推荐人进行严厉惩处。
拔贡生中的品学兼优者,皇帝会亲自召见。如果这次召见的机会把握好,便可以直接授予官职。
除此之外,还有优贡贡生:不靠推荐,自己考进国子监的;副贡贡生:在乡试中没有上榜但是却进入副榜的考生,以类似扩招的方式进入国子监;例贡贡生:缴纳一定的钱款,入监读书。
监生则分为恩监监生:给报考算学馆的学生等人群提供的名额;荫监监生:照顾对国家有特殊
贡献的官员子女;优监监生:从各州府县未取得廪生资格的秀才以及武生中选拔;例监监生:缴纳一定的钱款便可入监读书。
李知性作为李家子弟,想要进入国子监的途径可太多了,李家势大财大,无论是推荐,还是自费,都不是问题。
关键在于过去的李知性才学不行,就算李家给他谋划一个拔贡贡生的身份,最后到了皇帝面前,学问荒陋、人品不端,这两条都占了,推荐人是要倒大霉的,谁敢推举?
不过此时的李知性自然是与过去不同,换成秦凌阁之后,那是才识鸿博、雅量高致、礼贤下士,人品贵重,深肖……乃父之风,必能继承家业。
齐玄素游学、借书、求学的时候,秦凌阁当然没有闲着,他主要就在做一件事,循序渐进地改变亲朋好友对自己的看法。
齐玄素主打一个勤奋好学,秦凌阁主打一个迷途知返。
这么多年下来,废材公子已然成了李家的优秀子弟。到了这个时候,废材公子的优势就逐渐显现出来,殷正心要到进京赶考的时候才能去京城,李知性出生就在京城。李家人改变了对李知性的看法之后,当然要大力扶持李知性,动用人脉,直接给李知性谋划了一个拔贡生的身份,无需考试,无需缴费,无需补班,直接进入国子监的内班诚心堂学习。
要知道,无论监生还是贡生,抵达国子监报到后,均要进行一次
大规模的分级考试,通过考试的则有资格进行补班。这里的“班”是指国子监的内班和外班。
内班定额为一百三十名,外班则为一百二十名。内班学生可以在国子监南面的南学学舍居住,外班学生则需要自己租赁房屋居住。这些通过考试的学生必须要等候内、外班有学生毕业,才能够依照顺序进行补班。
同时依照成绩分为三等,最低一等是正义堂、崇志堂和广业堂。一年半之后,学业有成者可以进入修道堂和诚心堂学习。再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便可以升入最高班级率性堂。
进入率性堂之后,学生开始实行积分制度。
其方法是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试本经义一道,第二个月则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个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两条。每一次考试优异者,给一学分,稍有欠缺者给半分,非常差的则不给分。每一年如果能够积满八个学分,便具备了毕业的标准,不及格者则要留级。
这就是拔贡生的优势,跳过了许多程序,直接到临门一脚。
只要李知性再升入率性堂,并且一年攒够八个学分,便可以得到皇帝召见。
这是秦凌阁的终南捷径。
齐玄素那边则要等到殿试的时候才有资格见皇帝一面。
观棋众人便察觉出不一样的意味了。
“这倒是奇了,小掌教走的是科举正途,是进士出身点翰林入阁的路数,这
才是儒门之人眼中的堂皇正道。可宁凌阁这个儒门之人怎么走起了幸进的歪门邪道?”
“虽然贡生出身比监生出身要好一些,但到底比不上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大魏毕竟不是不齐,太过看重出身,不再搞宰相起于州郡那一套,还未有过贡生出身的阁老,至多就是封疆大吏,说是歪门邪道也不为过,难道宁凌阁和小掌教互换了套路?”
“这个世界中李家有诸多爵位,若是继承爵位,也不是不能入阁。”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