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魏领地在换地后,以霍太山为分界,山北为赵氏太原,山南为魏氏河东。在去年的蝗灾里,魏氏的北部领地吕县、霍县、杨县、垂棘等地离大卤泽最近,是蝗虫南下的必经之地,所以是受灾最为严重的,比起安邑附近的盐池,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县位于汾水中流,在西周时是赵城所在,赵氏肇兴之地,后来在下宫之难后,赵氏失去了这里,便划给了羊舌氏,羊舌灭亡后,又辗转到了魏氏手里。此地在后世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洪洞。
杨县最著名的,就是枝繁叶茂如同车马华盖的大槐树了,几乎每个乡,每个里都长着一棵,乡社就设在树下。
这里原本土地肥沃,能养活许多人,是一处重要的产粮地。但天灾无情,蝗虫也啃尽了地里的庄稼,于是杨县便落到了饥荒的窘境,当地人的腰带,在一天一天地勒紧。
杨县的百姓半饥不饱地过了几个月后,极度缺乏营养,脸上皮包肉骨头,显得眼睛很大,闪着饥饿的亮光,他们现在除了饥饿外一无所有。
冬天到来后,整个杨县都有点儿萎靡不振,除了去到处寻觅山上和水里的食物外,平时就一动不动地呆在他们引以为傲的大槐树下,省省力气,实际上就是省省粮食。
所有人说话时声音有点儿病后的样子,走路也东倒西歪,飘飘忽忽,因为他们瘦巴巴的肚子使不上劲,夜里还经常出虚汗,饿到最厉害时,眼睛绿得想啃石头,嚼树皮。
但槐树皮是不能啃的,也不知为何,当地对四处都有的大槐树有一种崇拜,相信祖宗的魂魄是寄居在上面的,啃了树皮,不单光溜溜的树不体面,若是树死了,让祖先的鬼魂上哪去?
他们就这么苟延残喘,也没指望魏氏会来救济,自从统治这里的羊舌氏灭亡后,官方救济在晋国早已是很久远的历史了。
谁料在晋侯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就在杨县即将山穷水尽,百姓不得不抛弃他们祖辈所居的大槐树,去外面寻出路时,却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了回来。
“晋国的执政要赈灾,汾水北面有粮船往南来!”
一时间,整个杨县都沸腾了。
……
“众所周知,飞蝗是从北面飞来的,听闻赵氏太原郡的瓜衍、千亩等地也遭了蝗灾,但他们与这边不同,非但不立神蝗庙,反倒各种捕杀,甚至还把蝗烤了吃……”
换了大灾前,可能会有人要皱眉或者面露惊恐,可现在杨县人都饿坏了,只差易子而食,听到油淋蝗虫、烤蝗虫等多种吃法,撒上一点盐和花椒,他们仿佛已经闻到了那诱人的香味,不由垂涎三尺。
可他们醒悟得太晚,魏氏官方到处求神拜鬼,竖立的神蝗庙没起到任何作用,蝗虫饱餐一顿飞走了,只留下光秃秃的原野,杨县人现在就是想吃蝗虫都吃不着了,只是有觉得自己上当了的百姓在北边赵氏领地事迹的激励下,去砸了神蝗庙,将那些供品洗劫一空。
“何况赵氏的两个县都在秋天就赈济过了,那里的人至少不用像吾等一样挨饿,现在终于来救济轮到吾等了。”杨县人唉声叹气,不过,有粮船来赈灾的消息给杨县人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们每日都充满期盼地站在汾水边眺望,希望能提前看到粮船的影子。
至于他们是魏氏之民而非赵氏之民,理论上赈济与他们没什么关系这点,已经被选择性遗忘了。
毕竟要往之前一百年推,他们也的确是赵氏之民呢!
然而粮船是从几百里外的太原等地驶来的,因今年长久干旱,汾水中缺水,水道很浅,船行驶得很慢。等了几日后,一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传到了杨县。
赵氏的赈灾部队,被汾水上游的吕县给截住了!
这个消息,给整日翘首期盼的杨县人一个沉重的打击。
吕县是魏氏的北大门,也是他们统治了一百多年的重要据点,驻扎一师军队,自然不能坐视赵氏轻易南下了。当然打是不敢打的,吕县的魏军借口要通报家主,可魏氏新家主在河西,一来一回就要十多天,对于吃饱喝足的魏武卒而言可能不算什么,可对于汾水沿岸的饥民而言,每多一天,就有数百人死去!
广告位置下